混合云示例、应用程序和用例

2023 年 12 月 1 日

阅读时长 7 分钟

为了跟上数字驱动业务的动态环境,组织继续采用混合云。混合云结合并统一了公有云、私有云和本地部署基础设施,同时在这三者之间提供编排、管理和应用程序可移植性。

根据 IBM 委托一家独立研究公司在 2022 年进行的 IBM 转型指数:云业务现状(ibm.com 外部链接)调查,超过 77% 的企业和 IT 专业人士表示,他们已采用了混合云方法。通过创建一个敏捷、灵活和可扩展的计算环境,混合云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使用案例,以加快增长速度并获得竞争优势。

什么是混合云?

混合云环境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1. 本地部署是一种传统的计算形式,需要组织在自己的物理位置(例如办公楼或本地数据中心)运行和管理计算资源、网络、存储以及硬件和服务器上的软件。
  2. 公有云是这样一种云计算形式:第三方云服务供应商 (CSP)(例如 Amazon Web Services (AWS)、Google Cloud Services、IBM Cloud 或 Microsoft Azure)通过公共互联网托管公有云资源(例如各个虚拟机 (VM) 和服务)。服务和管理工具包括以下各项:
  3. 私有云是一种云计算环境,其中所有资源均被隔离,并专门为一个客户运营。私有云结合了云计算的诸多优点与本地 IT 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控制权。

最初,混合云计算专注于将部分本地数据整合到私有云基础设施中,然后将该基础设施连接到第三方云提供商(例如 AWS)托管的异地公有云基础设施。这是通过采用打包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如 Red Hat OpenShift 或中间件和 IT 管理工具)来创建单一 API 或仪表板来实现的。这种 “单一窗口” 让 IT 团队能够统一查看应用程序、网络和系统。 

现在,混合云架构已经超越了物理连接和基本的云迁移,提供了一种灵活、安全且经济高效的环境;这种环境支持将工作负载自动部署到多个环境中,并保证其可移植性。

混合云和多云

混合云经常与多云混淆,多云指的是使用来自多个云供应商的云服务。多云环境有助于防止供应商锁定,此类锁定可能导致与仅使用一个供应商相关的技术不兼容、法律限制以及额外成本。

请务必注意,现代混合云架构已经发展到混合云和多云环境彼此同步发挥作用的阶段。大多数现代企业采用了混合多云 环境,这种环境结合了公有云、私有云和本地部署基础设施,以及至少两个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公有或私有云服务。

现代混合云平台

统一的混合云平台在应用程序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程序现代化是一种软件方法,可让开发人员将单体式应用程序转变为专注于特定业务功能的微服务。微服务是一种架构方法,其中单个应用程序由许多松散耦合且可独立部署的较小组件或服务组成。然后,这些应用程序部署到容器中 - 容器是轻量化软件包,仅包含必要的应用程序代码和虚拟化操作系统依赖项,可根据工作负载在任何环境中运行。然后,容器编排平台(通常是 Kubernetes)在混合云和多云环境中自动执行该部署。

此外,现代混合云环境不再需要物理位置来“进行连接”,就像组织完全在本地运行私有云时那样。相比之下,这些环境现在通常托管在外部数据中心、虚拟专用网络 (VPN)、虚拟私有云 (VPC) 或从第三方提供商租用的基础设施上。

六种常见的混合云用例

工作负载、基础设施和流程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混合云或混合多云战略支持企业定制解决方案,以满足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业务需求。

以下是六个引人注目的用例,展示了混合云的采用如何带来显著的业务优势。

1. 数字化转型

 

关于数字化转型,混合云环境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实现特定于每个工作负载的 IT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让我们看几个场景。

在新冠疫情期间,云计算需求急剧增加。企业需要对其 IT 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创建更具弹性的业务运营模式,以应对供应链中断、适应远程工作并优化电子商务服务,因此,他们转向混合云来满足这些突发的需求。

对于远程工作,混合云解决方案支持组织将敏感数据迁移到其私有的本地部署服务器,同时使处于任何位置的任何员工都可以访问公有云上的关键应用程序和服务。这就为员工提供了所需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用性,使他们能够安全地访问企业资源,共享工作管理平台等工具,以便在企业内外开展协作。

金融机构属于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旧版系统(例如,基于大型机的平台)来处理大量敏感数据。混合云解决方案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替代方法,通过在符合行业标准的公有云上托管应用程序,并将敏感信息本地存储在私有云中,来对这些数据进行隔离。混合云还使银行能够利用 DevOps 开发运维方法在软件应用程序上快速构建定制解决方案,从而简化银行业务并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例如快速、安全的移动银行应用程序)。

2. 灾难恢复 (DR)

 

灾难恢复 (DR) 涉及 IT 技术和最佳实践,旨在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由灾难性事件造成的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潜在灾难包括设备故障、自然灾害、停电、网络攻击、民事紧急情况或军事攻击。在大多数组织中,DR 战略被广泛认为是许多工作负载的强制性战略。

混合云战略通常包括基于云的灾难恢复计划。此类计划涉及将系统和数据存放在私有云中,并在公有云上备份该基础设施。如果发生灾难,组织可以快速、顺利地将工作负载转移到公有云上,将中断降至最低,并继续运行业务应用程序。

当今的许多云供应商均提供云管理服务,例如灾难恢复即服务 (DRaaS)。该服务支持组织备份其数据和 IT 基础设施,并将它们托管在第三方云供应商的基础设施上。一旦发生灾难,云供应商就可以实施和编排公司的灾难恢复计划,以确保业务连续性。

3. 开发和测试(开发/测试)

 

混合云环境为开发和测试应用程序提供了明显的优势,因为无需购买和设置本地部署的物理硬件。DevOps 开发运维团队经常使用公有云平台和其他服务(例如云存储)来托管开发项目。与在私有云中启动测试环境相比,在公有云中进行开发/测试的方法可以节省成本、提高灵活性并缩短上市时间。当团队在公有云中开发出应用程序后,可能会根据业务需求或安全因素而决定将其迁移到私有云环境。

在公有云环境中进行构建和测试,还可以帮助推进组织的整体应用程序现代化战略,有助于开发和测试专为应对单体式旧版应用程序而设计的微服务架构。

4. 云爆发

 

许多公司需要应对容易导致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的动态工作负载(例如,节假日促销期间的电子商务网站)。这就是云爆发(一种混合云部署技术)的用武之地。云爆发是一种介于私有云与公有云之间的配置,它使用负载均衡来重定向流量溢出。当私有云达到 100% 容量时,外部工作负载原本会使组织的专用服务器不堪重负,但现在则“爆发”到外部第三方云服务。

除了避免在工作负载突然激增时中断业务应用程序外,云爆发还可以为其他应用程序释放本地资源,并减少与本地基础设施成本相关的资金支出。

5. 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框架,它将计算机工作负载放置在尽可能靠近数据源(例如 IoT 设备)的位置。边缘计算有许多业务应用,从工厂车间的预测性维护到医院内患者监测。

边缘计算已成为混合云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端点、应用程序和数据变得更加分散的情况下。边缘计算和 5G 网络上的移动边缘计算使计算能力更接近端点,从而实现低延迟和高带宽可用性。

现代混合云战略与边缘计算相结合,可创建无缝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来支持在私有或公有数据中心以及边缘灵活地运行应用程序,为最终用户、IoT 设备等提供计算资源。在需要低延迟数据传输的实例中(例如,自动驾驶汽车中的数据分析或实时零售客户洞察),混合云可以在边缘实现精选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服务。

6. 混合云和 AI

 

人工智能 (AI) 通过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不断地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企业可以利用 AI 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从而腾出员工精力、减少错误并改进决策。混合云环境为包括生成式 AI 在内的 AI 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而生成式 AI 已成为全球企业的重中之重。

大型语言模型 (LLM)(与生成式 AI 关联)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在支持安全性和快速可扩展性的环境中处理大量数据。混合云架构使企业能够按需扩展计算资源,并在使用高峰期分配资源。

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网络威胁是生成式 AI 和 LLM 的主要关注点。混合云环境可为公司提供在私有云环境中本地存储和处理敏感数据的灵活性,从而保护信息免受外部威胁,并确保符合监管标准。

混合云的优势

混合云战略具有以下优势:

  • 敏捷:统一的混合云平台,有助于组织轻松采用敏捷的 DevSecOps(开发、安全和运营)方法,从而消除瓶颈并加快上市时间。
  • 可扩展性: 企业可以使用混合云快速、自动且低成本地应对意外流量激增。
  • 安全性和合规性:混合云基础设施可让企业根据安全和监管合规需求,控制数据存储和工作负载的放置方式和位置。
  • 业务连续性:在网络流量激增或网络中断的情况下,混合云架构可让企业以最少的中断继续运营。

IBM 和混合云

如今,组织的运营需求日益复杂,这就是无缝和互联的 IT 基础设施仍然是一项关键业务要务的原因所在。IBM 转型指数:云业务现状(ibm.com 外部链接)揭示了混合云采用与数字化转型进展之间的密切联系,71%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可靠的混合云战略,就很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全部潜力。

现代混合云架构继续为整体业务转型和创新提供强大的用例,这些用例与更广泛的 IT 战略(例如,集成生成式 AI)保持一致。作为全球领先的混合云解决方案提供商,IBM 正在帮助客户获得强大的数据驱动型洞察、简化业务流程、实施云安全措施并节省成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