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化

虛擬化這個概念廣泛套用在資訊技術產業中的眾多領域中。

對於資料的儲存,虛擬化包括建立一個儲存區,且其中含有一些磁碟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由不同供應商提供。儲存區可以分割成多個磁區,這些磁區可讓使用它們的主機系統看見。因此,磁區可以混用後端儲存體,並提供共通的方式來管理儲存區域網路 (SAN)。

以往,虛擬儲存體一詞所說明的是,作業系統中使用的虛擬記憶體技術。不過,儲存體虛擬化一詞卻是說明從管理資料的實體磁區,轉換成管理資料的邏輯磁區。這樣的轉換可以在儲存體網路元件的多個層次上進行。虛擬化將作業系統與其使用者之間的儲存體呈現,與實際的實體儲存體元件區隔開來。 大型主機電腦採用這項技術已有多年,並且是透過受系統管理儲存體等方法,以及 IBM® Data Facility Storage Management Subsystem (DFSMS) 等之類的產品來進行。虛擬化可套用於下列四個主要層次。
伺服器層次
管理作業系統伺服器上的磁區。透過實體儲存體,來增加邏輯儲存體數量,這適用於沒有儲存體網路的環境。
儲存裝置層次
使用 RAID 來建立磁碟系統。這種類型的虛擬化範圍可從簡單的 RAID 控制器,到進階的磁區管理,例如由 IBM DS8000® 提供的磁區管理。裝置層次的另一個虛擬化範例是「虛擬磁帶伺服器 (VTS)」。
光纖層次
可讓儲存區獨立於伺服器和構成儲存區的實體元件。只要一個管理介面,就可以管理不同的儲存體系統,而不會影響伺服器。系統可在光纖層次實作虛擬化。
檔案系統層次
由於資料是在資料層次(而非磁區層次)共用、配置及受到保護,因此所提供的優點最高。

虛擬化與傳統的儲存體管理大相徑庭。在傳統的儲存體管理中,儲存體是直接連接至負責控制儲存體管理的主機系統。SAN 引入了儲存體網路的原則,但是儲存體主要仍是在 RAID 系統層次上建立和維護。如果有多個不同類型的 RAID 控制器,就需要具備該特定硬體的知識和特有軟體。虛擬化為磁碟的建立和維護,提供了一個中心控制點。

虛擬化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領域是未使用的容量。在虛擬化之前,各個主機系統都有自己的儲存體,這浪費了未使用的儲存體容量。 藉由虛擬化,會將儲存體放到儲存區中,這樣一來,來自任何所連接之系統的工作,如果需要大量的儲存體容量,就可以視需要來使用儲存體。 虛擬化使您能輕鬆調節可用的儲存體量,而不必使用主機系統資源,或是藉由關閉和開啟儲存裝置,來新增或移除容量。虛擬化還可讓您能夠在儲存體系統之間,透通地將儲存體移至主機系統。

虛擬化的類型

虛擬化可以是非對稱或對稱。圖 1 提供虛擬化的層次圖。系統實作了光纖層次的虛擬化。在系統環境定義中,虛擬化指的是光纖層次的對稱虛擬化。
圖 1. 虛擬化的層次
虛擬化的層次
非對稱
虛擬化引擎位於資料路徑外,且會產生 meta 資料樣式的服務。 系統不使用非對稱虛擬化。
對稱
虛擬化引擎位於資料路徑中,會提供磁碟給主機,但是會隱藏實體儲存體,不讓主機看到。因此,可以在引擎本身中實作進階功能,例如:快取和「副本服務」。

任何層次的虛擬化都能提供優點。當併用多個層次時,也會結合那些層次的優點。例如,當虛擬化引擎提供虛擬磁區給虛擬檔案系統時,您可以將 RAID 控制器連接到該虛擬化引擎,將這些優點結合在一起。